呼和浩特市民政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张国富:路网四通八达 地名助力发展

  2024-11-12   来源:呼和浩特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  

去年以来,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根据“乡村著名行动”部署要求,全面开展乡村道路命名、乡村地名标志设置、乡村地名采集上图、乡村特色资源宣传推广、乡村地名信息服务应用等工作,并结合呼和浩特历史传承、乡村文化、产业发展等特点,以科学规范的地名管理、完备详实的地名服务、繁荣活跃的地名文化,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。

织密乡村地名网

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,“四好农村路”“村村通”等工程建设成效显著,乡村路网四通八达。呼和浩特市以“乡村著名行动”为契机,发挥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联动以及村级民政协理员“铁脚板”作用,对照互联网地图上的白色“无名路”按图索骥,做到全面排查登记底数清、情况明、数据准。同时,按照《内蒙古自治区地名管理规定》等文件精神,在命名审批环节中,严格执行村委会报请、乡镇政府审批、旗(县、区)民政部门审核、市民政局备案、乡镇政府发布公告的标准流程,实现了试点乡村道路规范命名无遗漏,织密了试点乡村地名网。此外,呼和浩特市还安排专项资金,对规范命名的661条道路和对市级先行示范村的1201个村户(兴趣点)编制了标准地址,严格按照国家规范《GB17733-2008地名 标志》设立安装了路名牌、门牌,让群众清晰识别、一目了然。

激发地名新活力

呼和浩特市通过“乡村著名行动”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小程序,将试点地区乡村道路信息全部上传至腾讯、百度、高德地图平台,为群众提供高精度的定位识别,实现了地名信息共享,助力快递入村、助农导航无盲区。

同时,该市建立起常态化乡村地名信息采集、更新、维护工作机制,将地名标志管理纳入市数字城管监管平台,及时纠正查处不规范地名,做好各类地名标志的修缮、维护、更新等工作。今年,第一批试点乡村共采集惠农助农兴趣点5561个。

留住记忆慰乡愁

为了更好地展示地名文化底蕴,呼和浩特市民政局先后编撰了《呼和浩特市地名志》《呼和浩特市地名规划》《呼和浩特市蒙古语地名》《地名文化保护名录》和旗(县、区)地名志等资料,追根溯源、梳理挖掘,为传承弘扬呼和浩特历史文化奠定了基础。

呼和浩特市在地名命名工作中十分注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先后命名“富民路”“幸福路”“同心路”等新时代乡村好地名,展示美丽乡村精气神;保留保护“庙宇巷”“土围巷”“红星路”等老地名,既抚慰了乡愁,又弘扬了地名文化。

培育产业助振兴

为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,呼和浩特市将乡村地名文化和地方优质特色产品相结合,创建“水磨+文旅产业”“盛乐味蕾”“台格斗+产品/产业”“台基营+产业”等品牌。例如,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盛乐镇台格斗村杏花节,和林格尔县将台格斗村部分“无名路”命名以“杏”为首字的名称,如“杏福路”“杏林路”等,助推特色文旅产业发展;和林格尔县盛乐镇台基营村是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村,该村围绕“党建引领、多元共治、特色发展、绿色支撑”的发展路径和“苜蓿产业为支撑、林果经济为特色、农旅观光为方向”的发展格局,为村内3条主干道报请命名“振兴路”“生态路”“富民路”,助力地名和农旅双向赋能。